本周宏觀數據整理
7月28日至8月4日,美元指數上漲0.59%,美元兌人民幣匯率下跌0.15%達到1:7.1434。美國一年期下跌,而十年期、三十年其國債收益率則呈現上漲態勢。黃金期貨價格上漲1.07%。比特幣下跌0.17%。以太幣下跌1.40%。大宗商品中,紐約原油價格持續上漲,而螺紋鋼、玉米期貨及大豆期貨價格則出現下跌態勢。
信息來源:英為財情、新浪財經等
每周宏觀大事件整理
【中國7月官方制造業PMI 49.3,非制造業PMI 51.5】
7月31日周一,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7月官方制造業PMI 49.3,高于預期48.9和前值49,制造業景氣水平持續改善。中國7月官方非制造業PMI 51.5,預期53,前值53.2,非制造業繼續保持擴張。另外,7月綜合PMI為51.1,比上月下降1.2個百分點,仍高于臨界點,表明我國企業生產經營總體繼續保持擴張。
7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3%,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制造業景氣水平持續改善。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0.3%,與上月持平;中型企業PMI為49.0%,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為47.4%,比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高于臨界點,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低于臨界點。生產指數為50.2%,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仍高于臨界點,表明制造業生產保持擴張。新訂單指數為49.5%,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景氣度繼續改善。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8.2%,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主要原材料庫存量降幅收窄。從業人員指數為48.1%,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企業用工景氣度變化不大。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50.5%,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商交貨時間持續加快。
【7月滬深兩市IPO零申報,審核注冊放緩】
日前,中國證監會召開了2023年系統年中工作座談會,強調要“科學合理保持IPO、再融資常態化,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引發了市場對IPO變奏的猜測。上海證券報記者發現,近期IPO市場已出現了“慢”的信號。截至2023年7月31日,A股IPO排隊企業共計836家。6月IPO申報高峰過后,7月僅北交所新增一家IPO申報企業,滬深交易所零申報。“由于財務數據有效期的原因,每年6月都是IPO集中申報期,7月會明顯減少,但零申報的情況也比較少見。”有投行人士對記者分析說。數據顯示,每年7月都是申報低谷,但今年7月申報家數(1家)還是少于去年(3家)和前年(2家),且以往兩年7月均有企業申報科創板和創業板。
在IPO審核方面,節奏也出現放緩跡象。今年7月共有25家公司接受交易所上市審核委員會的審核,遠低于6月的54家,也低于上半年的平均水平。過會方面,25家上會企業中有22家過會,2家被否,1家暫緩審議。根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共有207次上會,平均每周審核8家。2022年7月共49家企業上會,平均每周審12.25家;2021年7月共47家企業上會,平均每周審11.75家。IPO企業注冊的速度也在放緩。今年6月、7月均只有29家企業注冊生效,而今年3至5月每月注冊生效數均在40家以上。上市方面,7月A股市場新上市37家企業,與去年同期相比略有增加。“尚未有明確要求,但確實是慢下來了。”有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實際操作中從申報、審核到注冊的進度確實有所放緩。新上市企業的放緩一般會有一個月左右的滯后期,未來一兩個月上市數量或有所波動。
【時隔12年又有巨頭下調美國評級,惠譽降至AA+,耶倫強烈“不同意”,拜登政府曾干預】
8月1日周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將美國長期外幣債務評級從AAA下調至AA+,展望從負面轉為穩定。此次是惠譽自1994年首次發布美國信用評級以來第一次對該國的評級下調。惠譽認為:美國評級下調反映了未來三年財政惡化、總體政府債務負擔較高且不斷增長的預期。
惠譽下調美國信用評級是在美國債務上限引發的兩黨長期不斷的爭斗、以及在提高債務上限問題上反復陷入僵局之后發生的。盡管最近的立法僵局已得到解決,但它仍然是未來值得關注的潛在問題。惠譽表示:盡管6月兩黨同意暫停債務上限之爭至2025年1月,但過去二十年中,美國的治理標準持續惡化,包括財政和債務問題。美國反復出現的債務上限政治僵局和常常拖到最后一刻才出現的解決方案削弱了人們對美國財政管理能力的信心。
惠譽預計,預計美國一般政府赤字占GDP的比例將從2022年的3.7%升至2023年的6.3%,2024年這一比例將擴大至6.6%,2025年將進一步擴大至6.9%。此外,惠譽預計9月份美聯儲將進一步加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推高至5.5%到5.75%的區間。該機構還指出,由于信貸條件收緊、商業投資疲軟和消費放緩等因素,美國經濟可能會在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陷入“溫和”衰退。
【室溫超導疑云:韓國學界初步判斷LK-99并非超導體,研究團隊背后為私營公司,涉嫌捏造合作關系】
在全球多地研究機構針對韓國研究者所謂室溫超導體LK-99的復現實驗均告失敗后,韓國本土超導研究機構對該項目就行了審查,最終得出結論,從存檔論文和視頻證據看,無法認定LK-99為室溫超導體。據多家韓媒報道,由韓國超導學會組建的“LK-99 驗證委員會”表示,從arXiv上發表的論文數據(未經同行評審)、相關視頻來看,韓國量子能源研究所團隊合成的LK-99似乎不具備“邁斯納效應”,“物理性質與真正的超導體截然不同”。所謂邁斯納效應,亦即超導體特有的“完全抗磁性”。普通的材料在磁場中,磁力線通常會穿過它們,但超導體內部的磁場恒等于0,它可以把磁力線完全彈開,懸浮在空中。
驗證委員會對韓聯社表示,除了邁斯納效應,超導體在與磁鐵反應時,還會表現出“磁通釘扎”效應。即超導體會固定在磁鐵上方特定位置。LK-99的懸浮視頻與磁通釘扎效應相去甚遠,視頻顯示,LK-99懸浮時并不穩當,會在空中不停搖晃。此外,LK-99研究團隊也在上傳到arXiv的論文中承認,在與磁鐵反應時,能夠懸浮在空中的只有一部分樣品,而非完整樣品。驗證委員會認為,樣品可能只是因為微弱的抗磁性而遠離下方的磁鐵,并不是體現出了邁斯納效應。
此外,驗證委員會還指出,論文中的數據也不同于典型的超導體圖表。對于超導體來說,磁化率在臨界溫度時會歸零,但LK-99顯示的是負值。驗證委員會認為,雖然LK-99的磁化率變化圖顯示出了抗磁性,但抗磁性本身并不能證明超導性,很多即使不是超導體的材料同樣具備抗磁性。
信息來源:國家統計局、上海證券報、華爾街見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