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數據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5年6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79.4萬輛和290.4萬輛,環比分別增長5.5%和8.1%,同比分別增長11.4%和13.8%。1-6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62.1萬輛和1565.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5%和11.4%,產量增速較1-5月收窄0.2個百分點,銷量增速擴大0.5個百分點。
2025年6月,汽車出口59.2萬輛,環比增長7.4%,同比增長22.2%。1-6月,汽車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
2025年6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44.1萬輛和253.6萬輛,環比分別增長5.5%和7.8%,同比分別增長12.1%和14.5%。1-6月,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352.2萬輛和1353.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8%和13%。
2025年6月,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35.4萬輛和36.9萬輛,環比分別增長5.3%和10.3%,同比分別增長7.1%和9.5%。其中,天然氣商用車銷量1.7萬輛,環比下降5.6%,同比下降22%。1-6月,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209.9萬輛和212.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7%和2.6%。其中,天然氣商用車銷量11.8萬輛,同比下降10.1%。
2025年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26.8萬輛和132.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6.4%和26.7%,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5.8%。1-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96.8萬輛和693.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1.4%和40.3%,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4.3%。
部分新能源廠商具體零售銷量如下:
(圖片來源:乘聯分會)
上市新車速覽
嵐圖FREE+,定位“極智駕享大五座 SUV”,全系標配華為“全家桶”領先科技,旨在滿足家庭多元用車需求。新車首次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 4.0系統,通過29顆傳感器實現全場景輔助駕駛,配合鴻蒙座艙HarmonySpace 5支持多設備互聯、5萬款應用生態;駕控性能上,延續 “百萬級豪華駕控” 基因,配備全鋁底盤、魔毯懸架,行業首發“嵐擎模式”實現零百加速4.9秒;舒適性方面,創新融合“觸、體、聽、視、嗅”五大感官打造沉浸式座艙,配備云朵座椅2.0、女王副駕、四門電吸門等越級配置。
零跑B01,零跑汽車旗下的純電動緊湊型轎車,定位 “年輕人的高品質智能轎車”。其外觀采用科技自然美學設計理念,天梭流體車身設計使風阻系數低至0.197Cd、17.2°馭風美學溜背角。車身提供8種顏色可選,其中摩根粉是與Pantone聯合發布的特別色。內飾運用“悅動幾何”設計理念,配備14.6英寸2.5K中控屏+8.8英寸全液晶儀表,搭載高通驍龍8295芯片,智能交互體驗出色。該車基于原生后驅架構打造,搭載單電機驅動系統,后驅電機最大功率有132kW和160kW兩種,CLTC續航里程最高可達650km,30%-80%快充僅需18分鐘。底盤由中歐頂級團隊聯合調校,采用前麥弗遜、后多連桿式獨立懸架,50:50黃金軸荷比搭配同級唯一的LMC爆胎穩定控制系統,駕控性能優秀。此外,零跑B01還擁有零甲醛標準環保座艙,座椅獲歐盟母嬰認證,車內軟包覆蓋率達88%。同時,憑借86%的得房率和460L后備箱容積(下方還有70L拓展空間),能滿足多種出行場景需求。
理想i8,理想汽車首款六座純電中大型SUV,將于2025年7月上市。其外觀采用與理想MEGA相似的俯沖式封閉前臉,搭配弧形星環燈、車頂新一代ATL全天候激光雷達等,側面為溜背式懸浮車頂設計;車身長寬高分別為5085/1960/1740mm,軸距3050mm;內飾延續家族化風格,配備雙聯屏、帶交互屏方向盤等,采用2+2+2式6座布局;動力基于全域800V高壓平臺,搭載雙電機四驅系統,配備兩種規格電池組,支持5C超快充;底盤懸架采用前雙叉臂 + 后五連桿式獨立懸架,搭配空氣懸架與智能魔毯功能;智能駕駛上,搭載定制激光雷達,有望首發新一代VLA大模型,支持城市NOA與自動泊車功能。
比亞迪海獅06,海洋網旗下中型SUV,將于7月底正式上市,新車將提供插混版以及純電動版可選,售價預計16萬-20萬元,采用全新設計語言,俯沖式封閉式車頭配雙層分體式大燈組,下方三角形導風槽加運動套件與雙層梯形下格柵,側面溜背式造型搭配懸浮式車頂和大尺寸尾翼,車尾貫穿式尾燈、熏黑擴散器,尾部藍色“天神之眼C”尾標暗示搭載智能駕駛輔助三目版;車身長寬高 4810/1920/1675mm,軸距2820mm,大五座布局空間寬敞;內飾延續家族化設計,簡潔大方又具科技感,有懸浮式中控大屏、內嵌式全液晶儀表盤、HUD抬頭顯示,四輻式多功能方向盤配電子懷擋,鏤空副儀表臺有手機無線充電面板與雙杯架,中央扶手箱內設冷暖冰箱,還有全景天幕與丹拿音響提升舒適性;動力提供插混和純電兩種,DM-i 版搭載第五代DM技術,1.5L發動機最大功率74kW,驅動電機160kW,配18.316kWh和26.593kWh電池組,純電續航93km、130km,EV版基于e平臺3.0Evo平臺,有兩驅和四驅,兩驅版后驅電機170kW、180kW,四驅版110kW+180kW前后雙電機,電池組65.28kWh、78.72kWh,CLTC續航520km、605km。
(來源:乘聯分會 & 安陸勤)
高達投資企業動態
1. 禾賽科技
2025 年 7 月,禾賽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強勁的市場表現以及引領市場的商業價值,登頂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2025 上半年中國機器人 3D 激光雷達出貨量排行榜》榜首,并榮獲 CETA Research 頒發的“中國割草機器人行業激光雷達引領者”認證,兩項權威行業認證充分印證了禾賽在機器人激光雷達市場的領先地位與卓越貢獻。
近日,小馬智行宣布搭載其第七代自動駕駛系統的北汽極狐阿爾法 T5 Robotaxi 在深圳開啟道路測試,該車型搭載 4 顆禾賽 AT128 作為感知主雷達,為其規模化部署提供行業領先的感知能力支撐。這一里程碑事件標志著小馬智行向 2025 年底前車隊規模擴至千輛的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7 月 10 日,智能越享中型 SUV——零跑全新 C11 正式上市。新車共推出 5 個版本車型,其中 4 個版本車型搭載禾賽激光雷達。零跑 C11 以“經典再進階”為核心,在造型設計、智能座艙、續航性能、輔助駕駛、駕控體驗及安全基因六大維度實現全面突破,超 110 項重磅升級,價值提升超 4 萬元。更以 14.98-16.58 萬元的上市指導價,實現“滿配升級,加量不加價”的技術普惠理念,重新定義同級智能 SUV 的品價比天花板。
2. Momenta
7月15日,寶馬集團中國宣布與Momenta達成合作。雙方將聚焦智能駕駛輔助前沿領域,合力打造基于飛輪大模型的中國專屬智能駕駛輔助解決方案。該方案將應用在包含國產新世代在內的多款車型,為中國市場用戶提供全場景、點到點的領航駕駛輔助功能,覆蓋高速及城區道路。
英國時間7月10日,智己汽車攜旗下明星車型IM5(原智己L6海外版)與IM6(原智己LS6海外版)亮相2025英國古德伍德速度節,正式開啟英國市場銷售,預計9月起交付用戶。兩款新車搭載基于Momenta飛輪大模型的輔助駕駛系統。除了主流功能外,值得一提的是,Momenta還在海外車型上實現撥桿交互式變道功能的量產上線。“柔性撥桿變道”為用戶帶來“你指路,我來變”的沉浸式智能體驗——輕撥轉向撥桿,系統即可自主評估最佳時機,完成平順自然的變道操作。智己也成為在國際市場率先落地該功能的中國自主品牌之一。Momenta還為新車提供APA自動泊車系統,適配狹窄巷道、地下車庫等30+復雜場景,讓用戶可以像老司機一樣精準拿捏300多種車位。真正做到“智能一次入位、全程零焦慮”。此外,系統在無車道線交叉口等場景下亦可平穩通行,確保駕駛體驗連續、安全、可靠。
3.光羿科技
6月26日,小米汽車首款SUV YU7正式發布,小米YU7 Max版本標配光羿新一代黑色電致變色(EC)智能調光天幕,標志著智能調光技術正在從先鋒應用進入主流配置階段。YU7作為小米SUV的智能化旗艦,強調的是更高階的“座艙豪華感與智能化融合"。Max版本標配光羿調光天幕,體現了小米對"智能座艙光熱管理"價值的高度認可。它能夠輕松在自然采光與遮光保護之間切換,讓駕乘者可以隨時享受理想光線環境的同時,也令大面積天幕的使用難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4.深之藍
6月24至26日,2025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隆重舉辦,這場全球矚目的經濟盛會以“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余位商界、政界、社會組織、學術界代表齊聚一堂。在這場國際盛會中,深之藍作為水下機器人產品及服務專家,肩負起水下安保的重要使命。公司攜帶最新款河豚IV-A Pro水下機器人,為出席本次會議的來賓和全球領袖保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水下安全保障。負責本次論壇水下安保的是河豚IV-A Pro纜控水下機器人,其動力強勁、具有輕型工具及傳感器的搭載能力,以及300米的作業深度,能夠應對大部分的水域安防場景,在安防安保、應急救援等領域都有著廣泛而成功的應用案例,贏得了客戶的高度贊譽和市場的廣泛認可。
5.晟鵬科技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陸續公布2025年院士入選名單,經同行推薦、評審,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所長、廣東晟鵬材料技術有限公司(廣東晟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成會明院士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Foreign Member of Academia Europaea)。成會明,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知名碳材料與能源材料科學家。1984年畢業于湖南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1987、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所長、低維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主任。他主要從事碳納米管、石墨烯、其他二維材料、能量轉換和儲存材料等研究,已獲得發明專利300余項,有關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和電池材料等技術被轉移轉化成立了多家高技術公司。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230多次,發表論文1000余篇,被引用140000余次,是科睿唯安公布的化學和材料兩個領域的國際高被引科學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美國Charles E. Pettinos獎、德國Felcht獎、美國ACS Nano講座獎等獎勵。曾任Carbon副主編、《新型炭材料》主編,現任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創刊主編。
(來源:各公司微信公眾號)